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践行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黄燕芳

上犹县第四中学 江西赣州 341200

摘要

当代教育体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使命,突出道德教育意义,主张把德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中去。初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传递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培养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教育观念。但是反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不难看出数学知识传授和品德教育结合还显欠缺。大多数教师仍注重单向地灌输数学知识,却忽略了数学教学渗透品德教育重要性。所以,深入分析立德树人视野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探究优化策略对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全面发展人才培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立德树人;初中数学;现状;优化策略

正文


 数学课程对于初中阶段学生而言属于一门特殊课程,许多学生喜欢学习数学,同样也有许多学生“苦恼”数学学习,究其原因,则是部分学生未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上融入立德树人理念,逐步渗透正确的价值理念,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知识学习,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后续课堂上应当展开积极探索,立足实际,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堂之上。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践行的现状

(一)德育融入不足,数学授课偏重知识传授

现阶段,课堂教学常常是片面地传授数学知识,教师注重对公式定理的解释与练习,但对数学所蕴涵的逻辑思维,严谨态度等德育资源发掘比较少[1]。这一现状造成数学教学太过功利化而忽略数学课程潜在的德育价值。学生学习数学更多地只是应付考试,并没有真正体会到数学背后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与思维方式。所以,数学课堂中,德育常常只是流于形式,并未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二)立德与树人分离,教学理念与实践脱节

初中数学教学中,尽管教师从理论上意识到立德树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常很难将两者进行有机融合[2]。这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师强调课堂中数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对于学生道德素养与人格培养重视不够;另一方面,部分有的教师试图把德育内容融进课堂,但常常因方法失当或者内容生涩而收效甚微。这一教学理念脱离实际,既影响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又妨碍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践行优化策略

(一)依据数学人物事迹,营造良好氛围

立德树人视域下,将数学人物事迹融入课堂上,既是一种历史回顾,也是一种精神传承。这些故事既记载着数学家的卓越贡献,也包含着数学家对科学无限深情、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讲好这些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强烈兴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3]。数学家们的事迹中常常饱含着执着,勇敢与睿智,而这正是初中阶段学生所需吸取的精神营养。寓这些事迹于课堂教学之中,既可以创造崇尚科学,探求真理的学习气氛,又可以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层次的德育教育,进而有助于其树立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

“函数”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构建了一个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例的场景:某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与其汽车排放的尾气之间呈现出函数关系,而利用该函数关系可对空气质量进行预测与调控[4]。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向学生们阐述了空气质量指数的关键性及其影响要素,并突出了环境保护的迫切性。然后,出示汽车尾气排放量和空气质量指数的相关数据,指导学生通过画散点图和拟合曲线来探索其函数关系。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到函数的概念与性质,而且也深切地感受到数学对解决实际问题所起的巨大作用。与此同时,他们还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懂得作为社会成员所应肩负的义务。为进一步巩固德育效果举办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围绕“如何降低汽车尾气的排放,从而提高空气质量”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热心地参与其中,并提出了众多富有创意的解决策略,例如推动电动车的普及和公共交通的优化等。通过此次研讨,同学们在锻炼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二)挖掘教材德育元素,塑造良好品德

初中数学教材之中,既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又潜藏着深刻的德育资源,这些德育元素就像智慧的瑰宝,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对传授数学知识起到了不可缺少的促进作用[5]。教师可通过认真的教学设计对这些德育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还能受到深层次品德教育。这种融德育于一体的教学方式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

“概率”教学,教师介绍了这样一个实际情景:某区为鼓励公众参加环保活动而设抽奖环节,一等奖中。本人利用这一机会设计模拟抽奖试验。在做实验时,教师让学生严格按指定的步骤去做,以保证实验公正真实。学生在实验中不仅对概率这一概念有深刻地认识,而且切身感受到公正和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为进一步加深德育效果,教师结合近几年社会上发生的几起网络诈骗事件,引发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怎样利用已学概率知识识别和预防同类骗局?学生积极参加讨论,表示加强教师保护意识,不要轻易轻信所谓“中奖”消息。通过对这一真实情境的介绍与深入探讨,使学生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也养成防范风险,诚信为人的素质。该案例充分显示出数学教学中德育元素深度挖掘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6]

(三)融合数学历史文化,树立崇高理想

数学既是追求精确和逻辑的科学,也是承载人类智慧和探索精神的一种文化。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历史文化,既能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树立崇高理想[7]。教师通过对数学定理发现历程,数学家生平与思想的介绍,结合不同文明下数学发展轨迹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树立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这种教学既可以使学生体会数学的神奇之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更高层次学术目标与人生理想的追求。

“圆周率”教学为例,在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从阿基米德最初利用多边形逼近法估计圆周率到刘徽提出“割圆术”,再到祖冲之准确地算出“π”的数值,这一系列数学家们的探索过程既显示着数学的严谨和奇妙,也反映着人类追求真理的执着追求。教师通过讲这些数学家的事迹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寻求科学真理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和恒心?学生都被数学家的探索精神打动了,纷纷将其奉为楷模,学习其优秀品质。此外,教师也鼓励学生在课下自己去查阅材料,多了解一些有关圆周率问题的历史文化背景,更进一步加深他们对于数学文化的认识与喜爱。通过这一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树立远大理想,唤起对科学无限的渴望。

(四)组织数学德育探究,发展创新精神

组织开展数学德育探究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8]。通过探究式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的神奇与探究的快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来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题能力。与此同时,将德育元素融入其中,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念,从而达到知识,能力与品德等各方面的综合发展[9]

“三角形稳定”教学为例,依据教学内容教师设计探究性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木棒、胶带等原料,亲手建立三角形与四边形结构模型,通过真实携带重物对比其稳定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相互合作,讨论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坚实的结构。他们在切身感受三角形稳定性原理的同时,也在实践活动中发展创新思维,提高解题能力。活动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对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原则进行了反思,比如桥梁,建筑的设计。学生都表示通过此次探究活动不仅对数学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也启发了创新意识,认识到数学对于现实的重要意义。

三、结语

进入新时期之后,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课堂之上已经成为数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诸多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德育融入不足、立德与树人分离等问题,影响教育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积极探索,分析数学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整合数学问题,分析人物事迹等,以发挥数学课堂价值,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苏耀忠,石颐园,张峰,等.坚持素养立意引领课堂教学彰显育人价值落实立德树人——2023年山西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32):12-15.

[2]姜岩.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的策略研究[J].辽宁经济,2023,(10):92-96.

[3]郑妮.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D].太原师范学院,2023.199.

[4]林和铝.初中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和实践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3.383.

[5]孔颖.初中数学概念新授课作业设计评价模型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3.521.

[6]王悦.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3.75.

[7]肖磊.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德育教学策略分析[C].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3第一届教师教育研究学术论坛论文集.甘肃省兰州东方学校;,2023.723.

[8]王冬梅.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师发展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十五).巨野县永丰街道办事处中学;,2023.95.

[9]黄辉煌.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数学德育教学探究[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社会发展——跨越时空经济基础论文集(一).江苏省如皋市江安镇滨江初级中学;,2023.693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