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杜丽明

广西防城港市第三中学538021

摘要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更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项重要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加强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究尤为关键。本文旨在分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活动

正文


前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愈发凸显,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智慧结晶,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源泉。

初中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自然、人文、社会等多个方面,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契合点。通过深入挖掘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为初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充分挖掘地理知识文化底蕴,传承传统文化知识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为了能够完成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需要加大对地理知识文化底蕴进行深度挖掘,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及传统文化之间联系的紧密了解[1]。教师可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到课程教学中去,以此来确保地理课程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师可结合传统介入,并将历史人物与事件引入进去,对地理名胜与文化遗产进行展示。例如,在《多民族的家庭》一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将各民族的传统服饰、饮食及建筑等图片或视频向教师进行展示,以此来促使学生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得以激发。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每个民族都有哪些独特的文化习俗?”教师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思考中来,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回答。教师会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详细为学生进行讲解,如汉族主要集中在东部平原地区,而少数民族则多分布在边疆地区。需要结合地图将各民族聚居地的自然环境及地理位置进行展示,分析地理环境对民族文化形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教师会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进行研究,如藏族的雪顿节、壮族的三月三等。教师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查阅,以便能够更为清晰了解民族的历史渊源、节庆活动及文化传统。教师会引导学生参与到互动中来,如民族舞蹈表演及民族服饰试穿等,使学生能够亲身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予以体验。教师邀请少数民族的学生对自己民族的经历及故事进行分享,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及理解。

二、有效运用拓展延伸法,地理知识向传统文化延伸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经过对拓展延伸法进行有效运用,实现了对地理知识向传统文化进行延伸的目的。首先,可以地理知识作为基石,以便能够将传统文化元素合理引入进去。教师需要以具体的地理知识点为依据,如气候、地形、水系等,对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内容引入进来。其次,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将地理课程知识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文化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剖析。最后,教师应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资源予以充分运用,以此来促进延伸的内容得以拓展和延伸。教师需要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资源予以运用,如视频、图片、音频等,可将与地理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进行展示,通过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教学资源,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激发,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与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进一步了解[2]例如,在《地球的运动》一课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应掌握地球自转及公转的概念、特点及规律进行了解,应使用手电筒及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对地球的运动过程进行模拟,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地球运动状态的直观感受。学生当掌握了地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后,教师㤇引导学生对运动与传统文化之间联系予以引导。例如,教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观察和理解地球运动的吗?”教师引导学生应充分了解古代天文学的发展,以及古人对地球运动的观察和记录。教师应选取一个与地球运动相关的古代历法作为案例,经过对农历的起源、发展及特点进行讲解,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古代人们是如何根据地球运动来制定历法的。并将农历相关的传统节日及习俗引入进来,如春节、中秋节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课堂延伸教学中,使学生参与实践期间,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地球运动及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来 ,对不同地区传统文化与地球运动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学生可自主选择与地球运动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研究。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通过对拓展延伸法进行有效运用,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传统的地理知识,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与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更为尊重,完成了对学生的人文情怀及文化素养培养,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开展实践活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属于一种具有成效且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可设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如教师会组织学生参与到“寻找家乡的古建筑”活动中来,教师要求学生应对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地理位置及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予以充分的了解,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及观察力,使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3]。其次,教师应以传统节日及习俗为依据,以此来有针对性开展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如,在端午节期间,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到“龙舟文化探究”活动中来,教师会引导学生参与到资料搜集及实习考察中来,以便能够更为充分了解到龙舟的起源、制作工艺,龙舟比赛中所蕴含的文化的内涵,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深入了解,促使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得以显著增强。最后,教师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纳入实践活动中,如绘画、书法及诗词等,以便能够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韵味的充分感受。如,在对古建筑进行考察期间,教师会引导学生对古建筑诗词进行欣赏,要求学生需要尝试使用画笔对古建筑的风貌进行描绘,进而促使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得以显著提升,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感悟及理解。例如,在《历史悠久的古城》一课教学中,教师会将古城的文化特点及历史背景学生介绍,以此来促使学生对古城兴趣得以增强。教师会按照预定的路线带领学生参与到实地考察中来,并沿途将古城的地理特点及历史遗迹为学生进行讲解。学生会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将拍摄的照片及录制的视频作为后续展示的材料。在古城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参与到当地传统文化活动中来,如品尝特色小吃、学习传统手工艺及观看传统表演等,学生通过与当地居民积极进行交流,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古城情感及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深度了解[4]。在初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来,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了学生对古城历史文化背景及地理特点的深入了解,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文化素养得以显著提升[5]

结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充分挖掘地理知识文化底蕴、有效运用拓展延伸法、开展实践活动,完成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承,促使地理知识向传统文化延伸,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增强地理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实践这一教学策略,为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学生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洪强. 在初中地理课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分析[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2(7):44-45.

[2]王月娟. 利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20(1):67-68.

[3]陈伟. 利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 高考,2019(11):150.

[4]贺仁忠. 利用初中地理教学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J]. 新智慧,2019(25):93.

[5]胡桂焰. 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探究[J]. 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2(3):60-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