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质量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段红宇

桦甸市第八中学 132400

摘要

在高中阶段,数学教学工作长期以来始终是困扰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课题。总的来看,数学知识的抽象性较强且其知识点庞杂,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相对较高。为了有效促进数学教学工作质量的持续拓展与优化,教师以实践作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教训对于数学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探索和梳理,希望进一步促进数学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在本文中,笔者以实践作为切入点,结合大量研究内容对于如何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质量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给后续数学教学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影响因素;优化建议

正文


在组织高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教师以日常教学活动作为切入点对于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了集中整合,其促进了新型教学理念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引入和渗透。在研究期间,教师们发现,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工作的效率仍有待提升且学生群体的数学知识探索积极性和热情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及时做好对于教学工作方式方法的调整与改进显得至关重要。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改良方法的针对性,教师围绕实践对于影响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希望进一步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水平。

一、影响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

(一)教师教学思想传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

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期间,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师往往习惯于把自己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忽略了学生群体所具有的教学价值。基于此,其并不能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一点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1]。具体来看,在授课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只是根据教师的讲述做笔记并对相关习题的解题方法进行记录,而并没有足够的机会和教师就自己对于习题解法和知识的看法进行沟通与交流,这一点导致学生无法及时从教师处得到问题的解答,其对于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框架的构建和完善埋下了一定的隐患。

(二)课堂教学模式匮乏,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部分学校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匮乏,其主要以传统的一言堂式教学和填鸭式教学为主,这一点导致教学工作的整体趣味性相对偏低,不利于学生群体激发对于数学知识的探索和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并未给学生设计足够的实践探索机会,这一点导致学生群体对于知识的印象相对较为薄弱,无法有效围绕相关知识点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探究能力,其对于学生后续学习数学知识极为不利。

(三)数学知识抽象性强,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从教学工作的视角来看,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的知识往往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在面对繁杂的数学知识点时,学生的知识理解难度往往相对较高,这一点容易导致学生学习自信受到削弱与限制[2]。另一方面,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很多学校的数学教学资源储备量存在匮乏的现象,这一点导致教师无法利用相关资源有效实现对于数学知识的合理展示,其无形中导致数学教学活动存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继而不利于学生群体学习效果的充分保障。

(四)教学反思力度薄弱,影响了教学要点的调整

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未及时做好对于教学活动的分析与反思,这一点导致教学工作的侧重点与学生的实际诉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利于教师积极根据学生群体实际需要对于教学工作的方式方法进行调整与变革,其对于后续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造成了一定影响和限制。与此同时,大量研究资料表明,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评价环节,很多教师难以进一步结合学生作为评价标准对于自己设计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期间的应用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与审视,这一点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主观臆想较强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工作针对性的合理保障[3]

二、提升高中数学教学工作质量的建议

(一)围绕教材设计问题,积极开展师生交流互动

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了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提升,教师应围绕教材设计相应的教学问题,从而有效实现师生沟通交流工作的充分开展[4]。在此过程中,通过在授课期间以问题作为载体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到的一些数学知识进行思考,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实现对于思维意识水平的发散,其对于学生群体的全面成长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促进了我国教育教学工作模式的升本化调整与转型。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时,通过积极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问题的创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概念进行分析和对比。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相关习题引导学生分析习题中的内容属于充分条件还是必要条件,这些可以帮助学生群体围绕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探索和梳理,从而有效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主动机会不足的问题,对于学生群体思维能力的充分延伸很有帮助。与此同时,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及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和困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学习期间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扫除,有助于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框架的构建与完善。

(二)创新课堂教学路径,增加学生动手实践机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优化,教师应及时做好对于教学路径的创新探索,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动手实践机会[5]。相关工作的合理开展可以使学生群体围绕具体问题进行实践分析与探索,在此期间,通过积极做好对于学生的充分引导教育,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彼此交流和互助的形式以小组作为单位开展对于知识的系统分析,这样一来,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实践为抓手强化对于知识的分析能力和探索意识,有利于帮助学生在面对相关问题时充分了解如何进行解析。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时,通过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并鼓励他们结合具体的习题对于不同几何体的表面几何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练习,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彼此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发散思维并加强对于几何体表面积与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练习。实践表明,上述工作的开展可以鼓励学生以实践作为抓手强化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与此同时,在彼此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发散思维并养成良好的自主探索习惯和学习意识,这一点为学生后续独立开展新知识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搜集整合教学资源,优化学生知识理解效果

从教师的视角来看,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期间,为了进一步推动教学工作质量的持续优化,教师应尝试积极围绕生活对于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发掘和整合,这一点可以引导教师有效应对当前数学资源储量不足的问题,从而利用相关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在特定的氛围和问题中有效实现对于抽象数学知识的充分理解,其对于学生数学知识掌握水平的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6]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直观图》时,通过积极做好对于教学资源的收集和整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实现对于相关数学模型的充分展示。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这一模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相关模型对于不同立体图形的直观图进行更加清晰而全面了解,其有助于帮助学生群体结合视觉感官强化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从教学工作的视角来看,相关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合理实现对于知识的充分认知,其充分弥补了单纯依靠想象学生数学知识理解难度较大的问题,对于新时期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很有帮助。

(四)优化教学反思体系,动态改进数学授课方法

为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在带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应积极做好对于教学反思体系的密切关注,从而有效促进反思工作的持续落实。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尝试对于数学授课方法进行动态调整与改良,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落实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这一模式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梳理经验教训,从而科学调整后续教学工作的侧重点,对于教学活动针对性优化和效率的提升很有帮助。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等差数列》时,通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可以对不同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进行合理评估,从而有效实现对于教学工作内容和组织形式的科学调整,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更为贴合与学生的实际诉求。与此同时,通过结合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对于教学工作的内容进行科学调整与变革,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结合具体问题更好地实现对于等差数列概念和应用方法的分析和充分思考,这一点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水平的持续提升。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了促进教学工作质量的持续优化,教师应及时做好对于教学活动的分析和充分探索,从而结合具体问题制定应对方法和解决策略,以期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调整。在具体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及时做好对于学生群体的充分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期间畅所欲言。此基础上,其应对课堂教学路径进行不断丰富,同时注意加强对于数学教学资源的挖掘与整合,以便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反思体系进行建立优化,教师可以对于授课方法进行调整与改进,其为后续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潘紧珠. 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2021(12):67.

[2] 邓晓傲.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3(9):36-39.

[3] 刘佳乐. 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J]. 科普童话,2023(44):7-9.

[4] 刘桂生.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监测分析与思考[J]. 新课程,2022(29):30-31.

[5] 李永林. 新课改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J]. 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5):56-57.

[6] 李新伟. 顺应时代发展优化教学质量——浅析借助互联网技术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J]. 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24):27-2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