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吴凤梅

山东省鄄城县什集镇中学274606

摘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核心使命。对于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传统的三维教学目标已逐渐转变为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一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深入挖掘历史学科的精髓,并将家国情怀这一重要元素融入教学中。家国情怀作为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不仅是学生情感态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良好价值观的体现,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融入方法

正文


前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已聚焦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深刻体现了初中历史教育的根本宗旨和终极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应积极探索将家国情怀融入教学的有效途径,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深刻领会家国情怀的深远意义和价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1.可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个人抱负

家国情怀,起始于家,以家为基石。每个家庭成员,包括初中生这一年轻群体,都需肩负起家庭生活中的责任。虽然他们尚未成年,但对家庭乃至社会生活的认知已日渐丰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身处信息时代,初中生们能够娴熟地运用手机、计算机等电子设备,这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然而,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不健康或误导性的言论时有出现。若初中生无法准确辨别这些信息,将对其健康成长构成威胁。这时,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它为学生提供了充满正能量的价值观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也可以是历史人物的卓越贡献。它们教导学生以国家建设和发展为己任,以家庭的和谐与家风的传承为使命。

2.可强化初中生的抗压抗挫能力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许多学生作为独生子女,其成长环境和教育方式都带有独特的家庭印记。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挫折时,认知层面出现问题,表现出缺乏自信、态度不认真以及无法持续努力等不良倾向,这对其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教师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积极融入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展示丰富的历史事件和杰出历史人物,教师能够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的思想,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当学生遭遇困难和挫折时,这些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能够成为他们处理个人情绪的指引,使他们能够从小家的角度看待大家,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更值得一提的是,家国情怀中蕴含的抗挫抗压方法,对于学生在学习历史内容时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通过学习这些历史内容,学生能够掌握有效的应对挫折的方法。

3.可强化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优化家风家教

家风和家教是家国情怀的基础,是学生从家庭的小天地迈向社会大家庭的起点。家庭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容忽视,积极、健康的家风和家教能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助力他们妥善解决家庭生活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增强对家庭生活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种归属感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家庭生活,选择恰当的方式为家庭和谐贡献力量。而家庭生活的和谐与美满,又会为学生的校园生活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从家风传承的角度来看,家风是学生追求梦想、实现抱负的不竭动力。通过历史教学的引导,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家风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家庭建设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将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紧密结合,将对家人的关爱升华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的策略

1.转变观念,注重家国情怀

为了确保初中学生有效培养家国情怀,初中历史教师必须摒弃旧有的教学观念,深刻理解家国情怀对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计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家国文化元素,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对家国文化的兴趣。以《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这一课为例,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提问法,如:“同学们,如果你们的宝贵物品被抢走,你们会怎么做?是放弃还是夺回?”学生自然回答夺回。随后,教师便可引出:“很好,我国的香港和澳门也曾被外国侵占,但随着我国实力的增强,它们最终回归了祖国的怀抱。你们想知道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吗?”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激发。同时,利用多媒体展示香港、澳门回归的历史影像,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自豪,从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此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应积极与同行交流,学习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讲述《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时,有的教师可能运用回归的影像资料,而有的教师则可能选择展示香港、澳门被侵占的历史片段,以此激发学生的悲愤情感,进而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供坚实的支撑。

2.挖掘时政热点,培养家国情怀

为了深化初中学生的家国情怀,仅靠课堂内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初中历史教师应格外重视课外素材的运用,从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和时政热点中提炼家国情怀教育的元素。

以《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中南京大屠杀的教学为例,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知识、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先辈所受的屈辱外,课后还应进行拓展教育。通过提问“为何我国从国家层面设立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深刻领会公祭日设立的意义。这种将时政热点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此外,在学习“全民族抗战”内容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平台查阅相关资料,感受战争的残酷,珍惜和平的宝贵。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只有增强国家实力,才能避免受欺凌。因此,必须提升国民凝聚力,特别是青少年要心系祖国,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家国情怀的教育才能真正深入人心,达到育人的目的。

3.利用乡土资源,挖掘有用素材

教材中的历史往往给人一种遥远的感觉,使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距离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我们除了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外,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历史素材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历史,增强他们对家国情怀的感知与理解。教师在深入了解当地历史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巧妙地将本地资源融入历史教学中。这些身边的历史素材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还能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在家国情怀的培养方面,可用的素材丰富多样。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合理选择与利用。在古代史中,人物类素材尤为丰富,特别是那些千古流芳的“忠臣良将”。他们的家国情怀往往与爱国情感紧密相连,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与奉献。这些人物在王朝更替的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挺身而出,保卫国家的尊严。近代以来,抗击外敌侵略的过程中也涌现出无数先烈的英雄事迹。他们的事迹不仅展示了对国家的忠诚,更体现了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通过利用这些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感受家国情怀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4.突出教学情境化,将家国情怀朴素化

家国情怀是深深根植于时代的精神力量,也是新时期社会发展中持续强调的重要内容。然而,对于初中生而言,家国情怀这一概念可能显得较为宽泛和抽象。爱国敬业、修身齐家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并不罕见,广播、电视及手机等媒介也对这些精神进行了大量的宣传。但家国情怀并非仅仅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通过死记硬背就能真正理解的内容。为了培养初中生的家国情怀,教师需要将其内容具体化、朴素化,并进行分解。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将家国情怀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先辈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精神,体会家国情怀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

“五四运动”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深入剖析“五四运动”的起因,从国家的角度阐述青年群体参与爱国运动的初衷,从家庭的角度探讨他们参与爱国运动的影响。通过提问:“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抉择?”这样的问题,能够突出教学的情境性,激发学生的思考。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应详细介绍“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将历史事件与具体的行为或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在将家国情怀朴素化的同时,也能凸显其对于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家国情怀,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精神。

5.教师要注意言论,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务必谨言慎行,确保每一句话都正确无误,避免对学生产生误导。身为人民教师,我们肩负着为人师表的重任,在课堂上必须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弘扬家国情怀时,应避免使用偏激的言辞,而是应引导学生以正确的心态看待历史。例如,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习历史的目的在于让我们深入了解过去,从中汲取力量,激励我们不断前行。过去的已成为历史,我们不能被仇恨所困,而应铭记历史,为建设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而努力,确保历史悲剧不再重演。”这样的引导方式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家国情怀,为他们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广丽.初中历史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实践[J].名师在线,2021(08):89-90.

[2]董秋梅.简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73-74.

[3]耿华娟.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135-136.

[4]宋学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的培养及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4):13-14.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