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中国话语意识
摘要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 文化失语 中国话语意识
正文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高校英语生成性教学设计研究”230718253407177
在世界各国经济、政治、贸易乃至安全均已相互嵌入相互关联的今天,即便新冠疫情和大国竞争致使全球化受挫,不同文化的国际交流依然繁盛。中国作为复兴中的大国,又身处国际竞争的核心,各方面对外交流必不可少。在国际局势空前复杂而严峻,跨文化交际能力要求更高的背景下,这一交叉学科领域尤其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从既有研究到现存空缺、从立足站位到培养策略的回顾反思与深化探索。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综述
(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国际缘起
跨文化交际研究,作为一门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流过程的学科,早在1959年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的著作《无声的语言》标志着其学术研究的开端。此领域的研究不仅限于语言交流,还涵盖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跨文化交际研究日益扩展,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研究领域,众多国家的学者均在此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国际层面,1983年,威廉•古迪孔斯特的《跨文化交际理论:当前视角》进一步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国际跨文化交际学会(IAICS)的成立及其年会,更加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学术交流。
(二)国内跨文化外语教学研究
国内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探索始于许国璋1982年的演讲,随后,胡文仲、贾玉新等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的成立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平台。
研究发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与外语教学密切相关,特别是英语教学。众多学者致力于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和培养策略,试图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从理论构建到实践探索,研究覆盖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外语教育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尽管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培养模型和教学策略,例如顾晓乐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实践环形模型”,以及通过教材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更新教学目标等方式,试图改善教学实践,但目前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框架模型或一套完整的有效策略。此外,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一个根本性的挑战是中国文化的传播问题。在跨文化交际的教学和实践中,如何有效传达中国文化,避免文化失语,是一个需要深思和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改革,更关系到对中国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在当前的跨文化交际外语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将跨文化交际简化为纯技能训练、教师文化修养不足、以及应试教育阻碍文化教学等。更为突出的问题是,即便在跨文化交际教学较为成功的案例中,也普遍存在着一种片面的目的语文化导向,这种做法忽视了本国文化的传承与表达,使得跨文化交流成为了单向的文化输入,中国文化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失去了声音。
(一)英美文化霸权的强势主导
近现代以来,英美等西方国家凭借其工业化先发优势,在政治、经济、军事及文化领域建立了强大的霸权。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虽然实力大增,但难以完全避免西方文化的渗透,从日常生活的饮食、娱乐到价值观念无不受其影响。英语的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学习,更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西方国家通过其控制的国际传媒平台,有效地将其文化价值观传播至世界各地,影响着语言学习者的思维和认知。
(二)中国文化从自我反思到自我贬抑
自清末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文化反思和自我批判,从技术、制度到文化层面。这种深刻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为了自我贬抑,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自卑感。特别是在民国时期,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极端主张,如废除汉字、贬低儒家文化等,更是加剧了这种自我否定的趋势。
这种缺乏文化自信的状态,在面对西方文化霸权时,使得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处于劣势,缺乏有效的本土文化表达和传播力量。而对西方文化的过分认同,加之西方主流话语中对中国的偏见,进一步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疏远和忽视。
(三)中国文化教育的缺失
我国的现代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的全面学习苏式体系到90年代的美式逐渐替代苏式,共同特征就是淡化中国传统教育,从教材选用、教育理念、学科分野、课程设置等等各方面均是分别来自于苏联和美国。
全面接受了越来越专门化的学科细分系统之后,中国文化在教育体系中的存在就越来越稀薄。自然科学且不论,人文方面,除了语文和历史这样的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必修科目之外,中国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大学教育更是全面专门化、工具化,缺乏普及性的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学习者本身缺少了中国文化知识积累,也就谈不上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输出了。
三、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中国话语意识
跨文化交际的本质要求双向沟通,针对中国文化在全球交流中的相对沉默,加速构建并强化中国特色话语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目标并非仅仅落在文化、教育和媒体领域的肩上,更是对于准备进入跨文化职场的学生们的一项关键教育任务。在这方面,英语教学不仅是培养跨文化交际技能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激发学生中国话语意识的关键环节。
(一)培养中国话语意识的紧迫性
在国家力量不断增长和人民自信心提升的今天,面对强烈的国际文化竞争和西方对中国发展的误解与贬损,建立和传播中国的独立话语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尽管国际上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正逐渐增加,特别是在观察到中国应对挑战时展现出的凝聚力和效率后,但目前的英语教学仍旧过于侧重于应试,忽略了对中国文化理解和话语能力的培养。
因此,重新定位英语教学,将其作为一个传授丰富中国文化及建立中国话语意识的平台,不仅对抗击西方的文化霸权有着积极作用,也为推动更平等、更双向的全球文化交流铺平了道路。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化中国话语不仅是对外展示中国文化自信的方式,也是实现真正跨文化交流与理解的基石。
(二)培养中国话语意识的路径
1. 中国话语意识的培养嵌入教学目标
自1985年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发布以来,国家对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知识的重视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2020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均强调了中国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旨在使学生不仅掌握语言技能,更要深入理解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然而,要实现真正的双向交际,仅仅增加中国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不够的,关键是要有意识地发出属于中国的独特声音。
英语语言作为英美文化的载体,其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化的观念体系。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进行全面而客观的深入解析,让学生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同时,能够识别并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偏见。例如,“权威主义”一词在西方文化中的负面含义与中国文化中的价值观存在明显差异,这要求教师在跨文化教学中跳出英语文化的限制,基于中国话语进行深入阐释。
2. 英语教师知识结构和文化思维的拓展
当前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思维往往受限于英美文化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效果。教育部门应为教师提供跨文化交际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培训机会,如通过CAFIC等机构的资源,更新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同时,鼓励教师利用在线资源自主学习,加深对中国与西方文化的理解,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3. 双语文化教材的开发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跨文化交际教学下的中国文化意识,开发双语文化教材成为一条可行的途径。这样的教材设计旨在通过外语来表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以原版英文资料为主,辅以汉语素材;另一类则以中国文化的英语译文为主,辅以英文素材。
第一种教材侧重于英语,通过预习部分引入与英文主题相对应的中国文化素材,促使学生在课前进行对比思考。课后练习环节则围绕文本内容设置中国文化知识点,鼓励师生讨论或模拟跨文化交际场景。此外,教材中也可包含一定量的中英对照文本,如诗歌及其翻译,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第二种教材类型着重于用英语呈现中国文化。例如,《中国文化英语教程》通过主题式章节展现,其中涉及中国人的思想和信仰等内容,如以英文讲述孔子及其思想。课后习题提供中英文对照,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化术语及典籍字句,如“天地之大德曰生”与“Spring and Autumn Period”等,同时鼓励进行中英文化对比讨论,如“God bless”与“苍天保佑”的文化内涵比较。
4. 加强中国文化相关课程设置
上文提及中国文化教育缺失问题,是我国目前文化意识和话语意识薄弱的直接原因。 要想予以改善,则必要从加强中国文化教育入手。
我国经过几十年艰苦奋斗,国力日增,随之也逐渐唤醒了些许文化自信,虽不足以对冲长期的文化自卑,也已经标志着转机的到来。中国教育界和文化界正在致力于中国话语的建构,反映到教学中就体现在中国文化教育的日渐回归。
英语教学要在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建立中国话语意识,最直接的策略也落在加强中国文化相关课程设置上。首先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就应着手培养母语文化认同,通过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通识课,作为英语和语文的补充课程, 使学生简要了解中国本土文化,为将来成为母语文化传播者打下基础。 到了高等教育阶段,除了英语教学指南指定的中国文化概要课程,英语专业还可以开设中国思想经典导读、中华文明史、中西文化对比等选修课程,增加中国文化信息的输入。只有在充分体悟本国文化,尤其在对比中认知其优秀之处的前提下,发自内心的文化自信才能产生,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文化话语意识也才能扎根。
近几年来,张红玲教授的教研团队就提出了从小学到大学的跨文化能力理论框架和学习连续体(continuum), 以及在该理论框架下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体系, 已经应用于不同层次的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之中。
四、结语
英国语言学家Widdowson曾指出“大部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尤其是进行跨文化交流”。 在汉语成为通用跨文化交际语言之前,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对跨文化交际及其能力培养将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运用英语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也应坚持以我为主,塑造健康的文化人格。
面对西方强势话语的浸染和文化殖民主义的压力,我们在学习目的语文化,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务须确立客观平等的文化思维,既要戒除民族中心主义,也要注重中国话语意识,既可兼收并蓄目的语文化中的精髓,更要将我国和而不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优秀文化理念传递出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加强国际传播力,传播好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
参考文献
[1]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障碍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王楠. 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 [J]. 基础英语教育, 2005(1):41.
[3][4] 顾晓乐. 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之理论和实践模型 [J]. 外语界, 2017 (178): 81, 84.
[5]逯阳.跨文化交际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以大学英语教学为核心 [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9.
[6]孙有中. 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 [J]. 外语电化教学, 2020(6):47.
[7]金虹.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J]. 课程·教材·语法,2015(11):84.
[8]迟若冰等. 跨文化研究的国际对话与交流互鉴——第11届国际跨文化研究学会双年会暨第15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年会综述 [J]. 外国语,2020(3): 122
[9]Widdowson, H G. Learning Purpose and Language Use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73.
[10]文建. 把握国际话语权——有效传播中国声音 [J]. 中国记者,2016(4):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