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结合”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职院校、思政课、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正文
引言
在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的教育方式和内容日益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思政课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这一理论观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被明确提出,它不仅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将“两个结合”的理论融入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中,成为了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
1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
1.1 理论框架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套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其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意义。然而,要在具体的国家和社会实践中发挥作用,就必须与该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这种结合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不仅指导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也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结晶,其中包含了丰富的道德观念、历史智慧和人生哲学。在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中,将这些文化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既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的内容,也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生动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1.2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部分,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理论的内涵,分析其在中国社会发展和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与影响。这包括对经典文献的研读,以及对现代学者关于此理论的解读和评价的分析。
案例分析则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实践案例,分析这些案例中“两个结合”的具体应用和效果。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案例,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现“两个结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够揭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案例将来自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广泛性和可靠性。此外,案例分析还将涉及到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反馈的收集。通过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观察和分析,以及对学生学习体验的调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两个结合”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效果。这种方法将帮助我们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地将理论融入教学实践,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高职院校思政课现状分析
2.1 高职院校思政课的特点
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具有其独特性。这些学生通常更加注重实用技能的学习,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带有明确的目的性,即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此外,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背景、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等方面也呈现出多样性。这些特点要求思政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思政课程内容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事政治等领域展开。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法仍然是主流,但也开始尝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等互动性更强的教学模式。这些内容和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2.2 存在的问题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虽然课程内容涵盖广泛,但有时缺乏针对高职学生特点的深入分析和适应,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不高,参与度不足。其次,教学方法的创新不足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但总体来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然占主导地位。这种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于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深入理解,一些教师在传授“两个结合”理论时难以做到深入浅出,使得理论显得抽象而难以理解。
3 “两个结合”理论的教学实践
3.1 理论教学的具体实施
在实践中,我们选择了国际劳动节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的日子,作为理论教学的特殊案例。该活动的目的是通过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和中国劳动节的历史背景,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解。
活动设计:课堂被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教师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出发,讲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紧接着,教师将引入国际劳动节的起源和意义,以及它在中国的特殊含义。
实施细节:第二部分为学生讨论环节。学生被鼓励分享自己的实习或工作经历,讨论劳动对个人发展的意义。此外,学生也被要求探讨如何在现代中国社会中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和社会公正。
反馈与评估:课程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一篇关于劳动意义的短论文,反映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反馈和作业来评估教学效果,并对未来的教学进行调整。
3.2 实践活动的具体实施
针对实践活动,我们设计了一项社区文化推广活动。该活动旨在通过学生的直接参与,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并将其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
活动设计:在春节期间,学生被分组负责策划和执行一场社区文化展览。展览的主题围绕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和历史,如春节的习俗、食物、装饰等。
实施细节:学生小组需自行设计展板、准备传统食物和节目表演。活动当天,学生将向社区居民介绍春节的历史意义和现代实践,同时,他们还将组织一些互动活动,如剪纸、写春联等,以提升参与者的体验。
反馈与评估:活动结束后,学生需撰写报告,总结活动的筹备过程、实施情况以及社区居民的反馈。教师将根据报告和社区反馈来评估活动的效果,特别是学生在活动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及其与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程度。
4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4.1 互动式教学方法
首先,小组讨论被广泛应用于思政课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一个更加放松和开放的环境中交流思想,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例如,在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时,学生被分成小组,每组围绕一个特定的价值观(如诚信、友善、责任等)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并将这些价值观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其次,案例研究作为另一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复杂的理论概念。例如,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时,教师可以引入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案例,让学生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原理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还能学习如何将理论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4.2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通过引入图像、视频和音频等元素,使得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当讲解中国历史时,教师可以通过历史事件的视频资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生动性和现实意义。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包括互动式投票或问答,增加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
网络教学平台则为思政课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通过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课程材料,参与在线讨论,甚至参加虚拟现实(VR)中的历史场景重现。例如,利用网络平台,教师可以设置在线论坛,鼓励学生就特定主题(如当前的社会问题或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和交流。这种在线交流方式不仅方便学生参与,还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能够接触到更多元的观点和信息。此外,网络教学平台也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模块,进行深入研究。教师可以通过平台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表现,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
5 教学效果评估与反思
5.1 教学效果评估
评估方法综合了问卷调查、学习成果分析和课堂观察。问卷调查收集了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师表现的看法。学习成果的分析则关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课堂参与度和作业质量。课堂观察由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进行,记录学生的参与情况和课堂互动。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于采用案例研究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式表示满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有助于理解理论内容,7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提高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学习成果分析显示,学生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提高了15%,尤其在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表现突出。课堂观察也发现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明显提高。
5.2 存在问题与反思
尽管教学效果总体积极,但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资源不足在案例研究和社区活动中成为一个限制因素,部分学生反映难以获取足够的案例资料。此外,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也是一个问题,一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不高,可能因为个人性格或对话题的不熟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改进措施。增强资源支持是其中之一,比如加强与图书馆和在线资源平台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料。另外,提高学生参与度也很关键,可以通过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准备时间,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讨论话题,同时设计更多元化的讨论形式,如辩论赛、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
定期进行教学方法的评估和修正,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始终符合学生的需求和教学目标的发展也是必要的。教师培训同样重要,应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方法和技术的培训,以保持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解决现有的问题,还可以为未来的教学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本研究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深入分析和实践探索,展示了“两个结合”教学理念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及其成效。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如小组讨论、案例研究、互动式教学和社区文化活动,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得到了增强。教学评估结果表明,这些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加深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尽管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挑战,如资源不足和学生参与度的差异,但通过不断的优化和改进,这些问题正在被逐步解决。总的来说,“两个结合”的教学理念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取得了积极成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持。
6.2 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方向应继续沿着创新和实践的路线前进。首先,教学内容和方法应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例如,可以更多地融入国际视野和现代技术,使学生在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同时,也能掌握新时代所需的技能。其次,应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融入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不仅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非常关键。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最后,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远程教学和在线学习将成为重要的补充方式。利用这些新兴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多样的学习途径。
参考文献
[1]邹霞,罗炯杰.以“两个结合”推动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J].党课参考,2023,(23):85-91.
[2]吴细玲.“两个结合”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研究——基于对厦门高职院校的调研[J].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23,25(04):20-25.DOI:10.16417/j.cnki.cn35-1312/g4.2023.04.004
[3]谢哲毅,吴常柏.“两个结合”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探析[J].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3,28(04):77-80.DOI:10.13559/j.cnki.hbgd.2023.04.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