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繁为简,提升素养——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教学探究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邓华利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利川市谋道镇谋道小学 445415

摘要

本文通过阐述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趣教学、设计启发性问题、进行质疑问难等方式,探讨如何激活语文学习的思维性。文章认为,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注重知识传授,而要使其成为激发思维、培养核心语文能力的过程。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调动学生兴趣,设计开放性和发散性问题拓宽思路,并通过质疑引导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组织辩论等活动也是激发思维的重要手段。文章强调语文教学要教书教思相结合,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以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体系。


关键词

情趣教学;启发性问题;质疑问难;辩论活动;激活思维

正文


引言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重任。然而,近年来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语文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改变这一状况,激活语文学习的思维性,使之成为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的有效过程,是老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拟通过分析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趣教学、设计启发性问题、进行质疑问难等方式,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思维,使语文学习真正落实“教学相长”的目的,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体系,成为合格的语文学习者和思维者。

 

一、注重情趣教学,激活语文学习思维

语文学习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这不仅降低了语文学习的效果,也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厌倦。为此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趣教学,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潜能。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情境、组织互动游戏、设置有趣问题等方式,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营造愉悦的语文学习氛围。在学习古诗歌鉴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配合背景音乐朗读、表演诗歌内容,加深学生的体会和理解。在学习描写写作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各处采风,让学生边看边写,以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学习判断推理题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猜谜游戏,如制作语文知识填词游戏、逻辑推理挑战等互动小游戏,通过游戏化的形式来进行语文知识和逻辑能力的训练,使枯燥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教师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语文学习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记忆和理解,而要多设计一些发散性思维题,鼓励学生跳出思维定势,充分展现联想思考和创造能力,如让学生根据一个关键词进行多角度脑暴创作,或根据一个古诗词名进行情景想象创作等。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学会分析问题、识别误区,并学习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全面思考,以得到合理的推论。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些诗词创作竞赛、写作竞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创造思维。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互相提问探究以达到激活思维、开拓视野的目的。语文教学要注重情趣,使语文学习变得有趣和生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帮助学生建立逻辑分析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语文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二、认真设计问题,启发语文学习思维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设计问题,通过提出恰当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使语文学习变成一个能动的思维训练过程。教师可以在课文学习之前提出预习问题,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想和预测。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课文时保持思维的主动性和敏锐性。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教师也要设计深层次的阅读理解问题,引导学生透过字面意思,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和理解能力。教师要提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故事开头,然后让学生编造不同的结局,或者提供一个写作题目,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这可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设置一些发散性思维题,让学生进行灵活思考拓展思路。这类题目不求统一答案,重点是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分享更多独特见解。教师还可以利用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组织语文知识竞赛、写作竞赛、辩论赛等,都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的内在动力。教师必须认真设计各类问题,将语文学习变成一个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的活跃过程。这不仅能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逻辑思考、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活语文学习的思维性。

 

三、通过质疑问难,引导语文学习思维

语文学习的过程,也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质疑问难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他们的语文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一篇课文学习后,对其中一些观点提出质疑。比如对作者的某个论述持怀疑态度,要求学生提供更多证据或例子进行佐证。这可以训练学生细致阅读文章,并调动所学知识进行推理论证。同时学生也要懂得尊重他人观点,提供有理有据的论证,而不仅是固执己见。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看似矛盾的问题,让学生去解答。这类问题需要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纠正自己的认知误区,调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这种问难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和辩证的思考态度。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在指定一个有争议的辩题后,让学生自由组队分成正反两组,各自就辩题进行准备。在正式辩论中,双方可以轮流陈述自己的观点,并请对方进行提问,对方回答提问后进行质疑,每个团队都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合理分工,有的负责整理资料,有的负责逻辑梳理,有的擅长言辞表达。在准备和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同时也要注意策略运用,根据对方的质疑灵活应变。这不仅能大大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其知识面,也可以训练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其语言组织和逻辑表达能力,培养出勇于质疑和应变的精神。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各种观点,勇于提出质疑并给予适当指导。通过辩论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个激发思维、锻炼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提出质疑,设计问难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这种质疑问难的教学方式,可以让语文学习变成一个激发思维、培养能力的有效过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结论: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必须注重情趣,通过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语文学习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教师要认真设计各种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拓展思路。还要通过质疑问难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组织学生参与辩论等活动,也是激发思维、训练能力的有效手段。总之语文教学要做到既教书又教思,使之成为一个激发思维、培养核心能力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体系,成为合格的语文学习者和思维者。

 

参考文献

[1] 谢菊花.化繁为简,提升素养——小学语文思维可视化教学探究[J].中学生作文指导, 2023(21):66-69.

[2] 史海军.化繁为简——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J].[2024-01-30].

[3] 包盛学.化繁为简——小学语文教学的追求[J].当代家庭教育, 2019(7):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