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初中美术教学路径分析

期刊: 读好书 DOI: PDF下载

林雪清

防城港市第三中学 538021

摘要

本文旨在通过对初中美术教学路径的分析,探讨美育视域下以视觉感知为基础去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首先,阐述了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明确了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接着,分析了初中美术教学中常见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以及通过引入视域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思维水平的必要性。最后,结合实际案例,讨论了如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运用视域教学方法,以使学生从感知中拓展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


关键词

美育视域;初中美术;教学路径

正文


本论文用于支撑课题:《“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FJ2023C002

引言:

美育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美术作品作为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其深层意蕴的理解对学生的美育素养和审美素养的培养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往往注重技法训练,忽略了学生对作品的感知与理解,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表达。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引入视域教学方法,突破传统束缚,以视觉感知为基础,帮助学生深入探索美术作品背后的内涵,成为当今美育教育的重要课题。

一、美育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美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美育在初中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通过接触和欣赏艺术作品,学生能够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对美的独特理解和鉴赏能力。这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欣赏美术作品,还能够影响他们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美的体验的看法;美育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情绪的发展。美术作品往往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和内涵,通过与之互动,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而培养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艺术作品给予学生的情感冲击和启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释放情感的平台;此外,美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中,学生需要进行观察、分析和表达,这种过程无疑需要他们进行思考和创造。通过绘画、雕塑等实践性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提升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2 美术教学对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

美术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美术教学,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他们可以欣赏到不同主题、不同风格的作品,了解到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技巧,进而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通过欣赏和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培养出自己对美的独特感知和理解,从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美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美术课堂上,学生有机会进行绘画、雕塑等创作活动,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这种创作过程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从而表达自己的个性和思想。

二、传统美术教学模式的弊端

2.1 技法训练过于注重,忽视学生的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技法训练一直被视为学习美术的核心。学生们经常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各种绘画技巧和工具的使用,而对于艺术中的感知与理解能力的培养却往往不够重视。

美术作品不仅需要具备技术层面的优秀表现,更重要的是要能够传达出作者对事物的感知与理解。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往往将技法训练作为首要任务,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对艺术作品的深入思考与感悟,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发现、体验和理解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与情感。

这种局限性使得学生们无法真正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他们的作品往往只是简单地复制或模仿已有的作品,缺乏个人独特的审美和表达风格。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和技巧,而没有机会去自主思考、发现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2.2 学生思维发展受到限制,个性表达欠缺

在传统美术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发展常常受到限制,个性表达也往往受到束缚。

传统的美术教学注重的是技法的传授和学习,要求学生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范去完成作品。这种模式下,学生们常常面临着相似的题材和形式,缺乏独立思考和表达的机会。他们只是被要求去模仿和复制老师或其他成功人士的作品,很难从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声音和表达方式;而艺术是一个个体化的创造过程,它需要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独特风格和个性。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往往受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要求限制,无法真正展示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

这种限制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们习惯于按照既定的模式和方式去解决问题,缺乏灵活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他们只是被要求去记忆和模仿,而不是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需要在美术教学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当成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促使他们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成为真正自由创造的艺术家。

三、视域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3.1 视域教学的概念和特点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视域教学方法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旨在通过开拓学生的视野和丰富他们的美育经验,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视域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视域教学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进行差异化的教育。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视域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力;视域教学强调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情境。教师需要将抽象的美术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动的教材和案例,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去感知、思考和表达艺术。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式,能够使抽象的美术概念变得具体而有意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视域教学强调跨学科的教学融合。艺术作品的鉴赏需要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如历史、文化、哲学等。视域教学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美术教学内容相结合,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增进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能提升他们在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3.2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视域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视域教学强调对艺术作品的情境感知。通过引导学生细致观察、感知作品所呈现的情景、人物、色彩和形式等要素,培养学生对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的敏感性。这种情境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信息;视域教学注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和分析。通过启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和开展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探索作品背后的含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此外,视域教学方法还注重对艺术作品的跨文化鉴赏。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样的跨文化鉴赏能力培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不同文化环境下的艺术作品。

四、案例分析:视域教学方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

4.1 案例一:通过观察与想象还原作品的意境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视域教学方法被广泛运用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就是通过观察与想象还原作品的意境。以一幅名画为例,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首先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包括色彩运用、构图和线条等元素,并注意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主题等方面。接下来,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设身处地地思考当时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和创作动机。这种全面的观察和深入的想象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家的意图。

此时,学生们可以按照自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以不同的表达形式进行再创作。他们可以选择绘画、写作、摄影或其他艺术形式,去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实际操作,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将自己的想法具象化,并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同时,这也促进了学生们的艺术创作能力的培养,增强了他们对审美的感知和欣赏的能力。

4.2 案例二:运用多角度思考分析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通过运用多角度思考分析作品背后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化意识。视域教学方法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学生们需要选择一件作品进行详细分析。除了聚焦在作品的艺术形式、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之外,学生们应该积极思考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内涵。他们可以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多方面入手,进行多层面的思考。通过深入探索作品背后的意义,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拓宽自己的思维边界。

在多角度思考的基础上,学生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报告等形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成果。这样的交流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更能开拓学生们的视野,让他们从他人的观点中获取新的认识和启发。

结束语:

本文对初中美术教学路径进行了分析,并以美育视域下的视域教学方法为切入点,强调了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层意蕴的感知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引入视域教学方法,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的表达。相信在今后的美术教育中,视域教学方法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学生审美情趣的增长和创造力的释放。

参考文献:

[1] 浅谈如何提高美育水平[J]. 王贵怀.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2] 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困境及其纾解[J]. 霍亮.现代教育科学,2023(04)

[3] 追寻中小学美育落地生根之道[J]. 赵纪军.人民教育,2021(21)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