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研究

期刊: 教育研究 DOI: PDF下载

朱艳平

郑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 451450

摘要

本论文探讨了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与实践研究。首先,论文分析了高校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接着,论文详细分析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以及高校汉语言教学的现状和挑战。然后,论文探讨了课程思政与汉语言教学的关系,强调了其融合潜力。在实践方面,论文提供了两个案例。每个案例都描述了实际的教育场景、实施细节以及效果分析。最后,论文总结了主要研究发现,强调了研究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高校汉语言教学、课程思政、综合素养

正文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高校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汉语言教学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还有助于满足全球范围内对汉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随着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加,学习汉语已经成为许多学生和职业人士的重要选择。因此,高校汉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于培养汉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

然而,高校汉语言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材的局限性、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的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能影响到他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深刻理解。因此,提高高校汉语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1.1.2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思政作为中国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感、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素养。它强调了教育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旨在将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课程,还应当渗透到各个学科和教育环节中,包括语言教学[1]。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社会,同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心。这对于培养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为高校汉语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融合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高校汉语言教学的持续改进。

2 课程思政与高校汉语言教学关系分析

2.1 课程思政的概念和内涵

高校汉语言教学是培养国际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仅仅传授语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教育的目标应该更广泛,包括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道德情感、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2]。这正是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所关注的。

课程思政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政治课程,它强调通过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这一概念的发展历程与中国的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密不可分。从政治课程到各类学科,课程思政的应用已经逐步扩展,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素包括强调政治性、思想性、文化性和道德性。

2.2 高校汉语言教学的现状与挑战

高校汉语言教学的特点是多层次、跨文化、多样化的教材和对高素质教师的需求。汉语言教学既吸引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学生,又需要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因此具有多层次性。同时,由于教材种类繁多,教学方法也多种多样,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育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然而,高校汉语言教学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首先,教材的质量和适用性不一,一些教材过于传统或不符合现代汉语使用需求,限制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其次,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传授为主,缺乏互动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文化传达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汉语言教学偏重语言技能培养,忽视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传达。最后,一些地区缺乏高质量的汉语言教师资源,导致师资力量不足。

2.3 课程思政与汉语言教学的关系

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要求各个学科都要融入思政元素,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汉语言教学有着天然的联系。汉语是中国的语言,其学习不仅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还包括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理解。通过在汉语言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社会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3]。这种融合具有潜在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养。

3 课程思政元素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的融入

3.1 教材设计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教材设计是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关键环节。

3.1.1选材与内容设计

在选材与内容设计阶段,教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教材应该精选与中国文化、历史、社会等相关的内容,以便学生能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背景。例如,可以选用与中国传统节日、历史事件或社会问题相关的文章或材料,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

3.1.2语言素材的思政引导

除了内容选择,语言素材的引导也是教材设计中的关键。教材中的语言素材应该具有思政引导的潜力,可以通过相关的讨论题目、引导问题或评论来引导学生思考与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有关的问题。例如,教材可以包括讨论中国社会中的伦理困境或社会问题的文章,以激发学生对社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3.2 课堂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

3.2.1互动与讨论的引导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互动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与政治、社会和文化相关的问题。课堂上的小组讨论、辩论或角色扮演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不同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这些活动应该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以便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

3.2.2思辨与价值观的培养

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思辨性的学习,培养他们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社会和道德观念,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为成熟和自信的价值观。这可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伦理案例研究或伦理讨论来实现,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3.3 评价体系中的课程思政元素

在课程评价方面,也应该考虑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3.3.1评价标准的制定

教师和教育机构可以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评价标准应该包括学生在政治、文化、社会和道德方面的表现,例如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以及思考政治和伦理问题的能力。这些标准应该与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紧密相连。

3.3.2评价工具的设计

教育者可以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工具,以测量学生的思政素养。这些工具可以包括问卷调查、口头表达、写作作业、小组讨论表现等多种形式。通过不同类型的评价工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

4 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实践案例

4.1 案例:课堂讨论中的价值观引导

在一所高校的高级汉语言课程中,教师们面临了一个挑战:如何在提高学生汉语水平的同时,引导他们思考和讨论有关伦理和社会问题的话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决定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特别关注课堂讨论中的价值观引导。

在每周的课程中,教师们选择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话题,如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人权等。他们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然后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教师们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辩论。

为了更好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们还邀请了一些专家和学者来分享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和经验。这些专家的分享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对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通过实施这个案例,教师们观察到了一些显著的效果。首先,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了提高,他们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复杂的伦理和社会问题。其次,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培养,他们开始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环境保护和人权等重要问题,并表现出更强的社会责任感。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因为他们需要用汉语表达复杂的思想和观点。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汉语口语和写作水平。

最重要的是,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他们更愿意参加讨论,并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增强了课堂氛围,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4.2 案例:课程评价中的思政元素应用

在一所高校的汉语言教学中,教师们面临了一个课程评价的挑战,即如何在评价体系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更全面地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们开展了一项实际案例,通过调整评价标准和工具,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课程评价中。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们首先重新审视了课程的学习目标,明确了与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相关的目标。然后,他们重新设计了课程作业和考试,以确保评价中包含了思政元素。例如,在写作作业中,学生被要求分析与政治议题相关的文本,同时表达他们的观点和思考。在口语考试中,学生需要就伦理和社会问题进行辩论,并展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观。

通过实施这个案例,教师们观察到了一些显著的效果。首先,学生在课程评价中表现出更深入的思考和思政元素的应用。他们的作业和表现不仅仅关注语言水平,还展现了对政治、道德和文化等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其次,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包括思辨能力、价值观和文化自信。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重要的是,这种课程评价的改进激发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讨论和学习活动,提高了课堂的互动性和教育效果。

5 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挑战与对策

5.1 挑战一:教材和资源不足

教材和资源的不足是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时常遇到的挑战之一。这可能因以下原因而发生:教材内容受限,教材创新与开发的不足,以及多媒体和在线资源的匮乏。

解决这一挑战的策略包括积极参与教材创新和开发工作,编写适合融入课程思政的教材,同时利用多媒体和在线资源,以拓展教材的选择范围。

5.2 挑战二:教师能力与意识问题

教师的能力和意识问题可能会影响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原因包括教师培训不足和意识不足。

解决这些挑战可以采取专业培训措施,为教师提供课程思政的专业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如何有效地融入思政元素。此外,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的认识,示范案例和成功经验的分享也可以激发教师的兴趣和意识。

5.3 挑战三:评价体系的不完善

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它可能不适应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

解决这一挑战的策略包括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以确保课程思政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设计多样化的评价工具,以测量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如问卷调查、口头表达、写作作业等。这些措施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表现,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发现总结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高校汉语言教学中已经开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教师们选择了与中国文化、社会和伦理相关的教材和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与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有关的问题。实践案例在提高学生的兴趣、文化素养、思辨能力、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思考伦理和社会问题,同时提高了他们的汉语水平。

6.2 研究意义和局限性

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实际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研究的学术价值在于丰富了高校汉语言教学领域的研究,探讨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方式和效果。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在于提供了教师和教育机构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实际策略和启示。这有助于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国际人才,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6.3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进一步研究课程思政在其他学科中的融入,不仅限于汉语言教学,以促进全面素质教育的发展。此外,未来的研究也可以探讨国际汉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实践,考察如何在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这些研究方向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推进课程思政在高校教育中的融合,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全面素养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薛成.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1,41(10):94-96.

[2]李莉.立德树人视阈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思政探讨[J].广西教育,2020(27):70-71+79.

[3]吴红松.高校语言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课程教学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06):136-140.DOI:10.19747/j.cnki.1009-2463.2020.06.020.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