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风论治肛门瘙痒症

期刊: 现代医学研究 DOI: PDF下载

岳晓冰1,柯敏辉2

1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福州350122 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

肛门瘙痒症(pruritus ani, PA)是指以肛门会阴部为中心出现的局限性皮肤瘙痒,其症状日夜反复、病情绵长难愈,未及时治疗发病部位可蔓及外生殖器、腹股沟等部位。西医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口服抗组胺药及外用激素类软膏,停药后易复发,迁延不愈、严重影响生活者常需手术治疗。祖国医学其辨证“圆机活法”“个体化施治”对肛门瘙痒症的诊疗具有特色及优势,同时笔者通过广阅书籍发现肛门瘙痒症的发病系于“风”,故析“风”之意,辨病之机,以祛其风,于临床上效显。


关键词

肛门瘙痒症,风邪,祛风

正文


肛门瘙痒症(pruritus ani,PA)是临床较常见肛肠疾病,是肛周及周围皮肤出现局限性瘙痒的一种神经机能障碍性皮肤病,“瘙痒”为主要症状,若反复发作、病情缠绵,可见“抓痕、结痂、皮肤肥厚及苔藓样变”等继发性皮肤改变,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年男性多见。在祖国医学中属“肛痒”、“风痒”、风瘙痒“痒风”范畴。从其病名可知该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即“风盛则痒, 无风不作痒”, 临床上从“风”论治肛门瘙痒症可以取得显著疗效。

1内外风合而致病

1.1风从外感

中医理论中,风邪被视为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基石之作,首次系统地提出了风邪理论,揭示了风作为自然界流动之气的变化,既能从外界侵袭人体,也可能由内部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外感风邪,作为“六淫”之首,是指从外界侵入人体的邪气。《黄帝内经》指出,风邪具有迅速变化和广泛移动的特性,能够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风邪侵袭人体,特别是当人的卫气(身体的防御机制)不足时,会导致病位不定,症状多变。例如,肛门及其周围部位的瘙痒和灼热,就是风邪引起的典型表现。风邪还能导致皮肤病变,如干燥、脱屑、瘙痒等症状,这些都是风邪导致皮毛腠理疏松,阳邪转化为热燥,伤害津液的结果。

风邪不仅可以从外界侵入人体,还可以由人体内部的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如肝脏功能异常可能引起头晕、目眩等“内风”症状。内外风邪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当外界的风邪侵袭一个已由于内部脏腑失调而虚弱的体质时,会加剧疾病的发展。

治疗风邪所致的疾病,首先要加强人体的卫气,增强对外界邪气的防御能力。同时,需要调和脏腑功能,以消除内风的根源。《黄帝内经》强调,保持脾胃健康是关键,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生化气血,维护身体的正气和防御能力。此外,生活方式的调整,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也是预防和治疗风邪的重要措施。

中医理论认为风邪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外在和内在因素。通过加强体表的防御力和调和内部脏腑的功能,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由风邪所引起的各种疾病。这一理论不仅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指导,也强调了预防在保持健康中的重要性。

1.2风从内生

中医理论精细地探讨了“内风”的概念,这种风邪的形成不同于外界因素直接引起的疾病,而是源于体内脏腑功能的失衡和气血的不和。《黄帝内经》虽未直接阐述内风的成因,但通过对各种症状的描述,如肝风引起的头晕和目眩,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内风的窗口。

内风通常由心气不定、痰热互结等内在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例如,脾的湿动转化为痰,肝的功能异常则表现为肢体的抖动或头晕目眩。这种由内部紊乱产生的风,能够引起肛门瘙痒、皮肤湿润流水等症状,反映了内风如何通过影响肝经和脾经来影响人体。

饮食失调是内风产生的常见原因之一。辛辣、荤腥食物被称为“发物”,容易引起体内风动和血热,导致痰热内生,进而引发各种炎症和疾病。清代医书中提及,胃与大肠的风热过盛,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出,会在皮肤和毛发之间形成疹子等疾病,这些都是内风作祟的结果。

叶天士的“阳化内风”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内风成因的理解,强调了肾水不足以滋养肝木,导致肝阳过盛,从而产生内风。这种理论认为,精血的不足会导致血虚生风,血瘀阻滞则进一步加剧内风的病理表现,如手足颤动和肛门瘙痒等症状。

中医治疗内风的方法注重于调和脏腑功能,使气血流畅。活血化瘀是治疗内风的常用方法,尤其是当病症涉及血瘀或气滞时。通过调整饮食、加强脏腑功能,以及使用草药来滋养肝肾,可以有效地缓解由内风引起的疾病。

2“祛风”为根本

在中医理论中,祛风治疗被认为是治疗多种疾病,特别是肛门瘙痒症的根本方法。这种治疗方法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原则,即通过使用辛凉药物配合苦和甘味药物来祛除体内的风邪,不论是由外风还是内风引起。风邪被视为“百病之长”,意味着它是引发其他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根据风邪所携带的不同邪气(如热邪或湿邪),治疗方法会相应调整,采用清热、除湿等策略。

对于长期患病导致正气虚弱和脏腑功能紊乱的患者,诊疗应侧重于辨识邪气强盛与正气衰弱的情况。在邪气占主导时,首要任务是祛风治标,待邪气被清除后,再采用扶正的方法,如养血、活血、滋阴润燥及调和营卫等,以恢复体内平衡。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因和症状来决定祛风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的主次关系。

当肛门瘙痒症由外感风邪夹带热邪引起时,患者常表现出肛周皮肤浸渍、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结等症状,这要求采用祛风清热止痒的治疗方法。治疗时选用的药物通常质轻味薄,能开发腠理,帮助邪气从表而出。例如,《外科正宗》中的消风散配方,通过荆芥、防风来消散风邪,牛蒡子、蝉蜕开发腠理,苍术、苦参祛风清热,石膏、知母清热解肌,当归、生地黄、胡麻仁则用于凉血活血润燥,甘草则调和各药。

一项研究表明,使用消风合剂进行坐浴,结合局部卫生管理,可以显著改善顽固性特发性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症状,快速缓解患者不适。这证明了祛风治疗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推荐,而且在实践中也被证实是有效的。

2.1.2祛风燥湿

此为邪入更深,病程迁延,症状缠绵难愈,所挟湿邪困于脾,重浊黏腻,与风邪相合胶着,故症见肛门瘙痒,肛周皮肤搔抓后见渗液,瘙痒难耐,肛周肤色潮红;伴有纳呆食少、腹泻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濡或滑。当治以祛风燥湿止痒。所谓风能胜湿,药物选风药不仅能祛风还能更有利于湿邪的。方选荆防败毒散加减,方中荆芥、防风、羌活辛温发散,祛风止痒为主,佐以独活祛风除湿,川芎活血祛风,桔梗、前胡宣畅肺气散风邪,枳壳理气宽中,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水,甘草调和诸药。田振国教授运用荆芥消风散加减治疗风盛夹湿型肛门瘙痒症临床效果佳。

2.1.3养血祛风

素体虚弱,或病程日久,脾气亏虚,生化失常,气血不足,血虚生风,内风扰动,搏结于肌肤腠理之间,故症见肛门奇痒难忍, 昼夜反复发作,皮肤干燥而见脱屑,伴有抓痕和, 周围皮肤增厚,甚则苔藓样变化,还可伴面白唇淡,头晕目眩,舌淡,苔少,脉沉细。当治以养血祛风止痒。方选当归饮子加减,《外科正宗》中言其主治“血燥皮肤作痒,及风热疮疥瘙痒”,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由四物汤组成,能滋阴养血,取其“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黄芪益气实卫固表;首乌补肝肾益精血;花椒、苦参、蛇床子、地肤子清热利湿、杀虫止痒;防风、荆芥、白蒺藜祛风止痒;甘草调和诸药。王芳运用当归饮子内服联合肛门外用冷敷凝胶治疗血虚型肛门瘙痒症疗效确切,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复发率低

2.2外治法

《理瀹骈文》认为:内治不足之处可用外治法来弥补,故该法常常配合其他治疗进行,相互相成。《肘后备急方》中将中药熏洗形式分为溻渍法、淋洗法、熏洗法、罨洗法等, 尤以外科为最, 对于乳痈、疽疮、骨疽、诸败疮、白秃、鼠瘘、阴茎卒痛、阴疮、阴囊湿痒等均有详细记载。于肛门瘙痒症而言肛门局部中药的热熏洗浴,其药用直达肌腠皮表,从而达到止痒之效。《疡科心得集·补遗》所载苦参汤为现代医家常用熏洗方,在此基础上化裁运用可见良效,方中苦参、蛇床子、白芷、金银花、野菊花、黄柏、地肤子、菖蒲具有祛风除湿,杀虫止痒之效果。风盛作痒为其主要病机, 故选择药物时还可加以祛风解表、搜经通络类为主。《本草原始》记载“白鲜皮,入肺经,故能去风;入小肠经,故能去湿;夫风湿既除,则血气自活而热亦去;治一切疥癞、恶风、疥癣、杨梅、诸疮热毒”。《冯氏锦囊秘录》:“秦艽风药中之润剂, 散药中之补剂, 故养血有功。”姜山等通过一项临床研究发现苦参汤加减方熏洗可显著改善肛周瘙痒临床症状,缓解瘙痒。

3验案举隅

崔某,男,60岁,20238月11日初诊,主诉:反复肛门瘙痒不适1年。患者肛门瘙痒1年余,伴见灼热感,时作时休,入夜尤甚,夜寐难安,搔抓后时有轻微潮感,用热水冲洗后瘙痒未减反更甚,该患者平素性情急躁易怒,喜食肥甘厚味之品,舌尖红,苔薄黄腻,脉浮数。肛门局部望诊:肛门外观尚正常,肛周皮肤色素减退,皮肤弹性下降,指诊:肛管内5cm范围未及明显异常肿物,指套未染血迹。诊断:肛门瘙痒症。此乃风热侵袭,挟湿下行所致,治以清热祛风,燥湿止痒。内服处方:消风散加减。荆芥12g、防风12 g、蝉蜕10 g、薄荷10 g、独活10 g、柴胡10 g、白鲜皮10g、白蒺藜12g、徐长卿12g当归10 g、川芎10 g、甘草6 g, 上药配方7剂,1剂/天, 水煎服, 早晚温服。外用处方:苦参汤加减。苦参30g、土茯苓30g、蛇床子30g、苍术10g、贯众15g、黄柏15g、白鲜皮15g,上药配方7剂,1剂/天, 水煎2000毫升, 熏洗坐浴20分钟

二诊7天后)患者表示上述症状改善,舌淡红,苔黄,脉。效不更方,于前方内服方基础上去白鲜皮加补骨脂、麦冬各10g7剂,服法同上;外洗中药照上方续用7剂。

三诊7天后)患者表示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偶有夜间瘙痒,舌淡红,苔薄,脉稍,续上方内服、外洗各7剂,巩固疗效。

2月后线上随访,患者诉肛门已基本上无瘙痒症状,嘱其平素保持肛门清洁干燥、情绪舒畅,忌过食肥厚之品。

按:本案患者“肛门瘙痒症”以风热侵袭为主证,兼见湿热裹挟,《本草正义》“防风通治一切风邪”,方中防风祛风解表,配清扬走肌肤驱散外感风热之邪,蝉蜕、薄荷合用疏风清热, 白蒺藜助其祛风止痒,白鲜皮、徐长卿清热燥湿止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血行风自灭,独活、柴胡解表里疏肝, 诸药配伍, 一起发挥清热祛风止痒的作用。同时患者年逾六旬,已至花甲,精血渐衰,阴血亏虚,血虚亦可生风,风盛则痒,古人云:“血虚则生风, 风聚则发痒”, 后二诊风热之邪渐散,症状仍存,考虑血虚生风,遂予补骨脂、麦冬养血祛风。另患者平素情绪急躁,喜食肥厚之品,湿与热挟,浸淫肌肤故见肛门瘙痒伴搔抓后渗液,当外用苦参汤清热燥湿止痒。

参考文献

[1] 黄业保,刘春强.中西医治疗肛门瘙痒症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2020,36(3):168-170.

[2] 清·顾世澄著;叶川,夏之秋校注.疡医大全[M].北京:中国中医出版社,1996:25.

[3] 张晓阳.论风病(症)的临床特征[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06):73-74.

[4] 蔡露,王淑美,林茂.基于风邪理论浅析白癜风的病机及辨治[J].中国民间疗法,2023,31(12):116-120.

[5] 张可欣. “斑发于阳明”理论指导银屑病辨证与治疗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

[6] 黄华丽,蔡彬.消风合剂坐浴联合局部卫生管理治疗特发性肛门瘙痒症40例[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2,42(03):58-59.

[7] 金晓.田振国教授治疗肛门瘙痒症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07):183-184.

[8] 陈实功著,胡晓峰整理.外科正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77-278.

[9] 王芳. 当归饮子联合外用冷敷凝胶对血虚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研究[D].川北医学院,2023.

[10] 陈炳成. 肛痒洗方治疗湿热型肛门瘙痒症的临床疗效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0.

[11] 殷玥,徐强,张朝晖.中药熏洗疗法在肛肠外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医外治杂志,2017,26(05):50-51.

[12] 姜山,欧阳洪.苦参汤加减方熏洗对肛周瘙痒患者外周血P物质水平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21,40(07):136-137.


...


阅读全文